新闻资讯

金刚石热沉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特点
【 2025-09-29 03:15 】【 浏览 13 】

金刚石因具有极高的热导率、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学绝缘性,成为高功率电子器件热沉的理想材料。


金刚石热沉

金刚石热沉的制备方法

金刚石热沉的制备核心是获得高纯度、高致密性、低缺陷的金刚石材料,且需通过后续加工满足器件的尺寸与平整度要求。根据金刚石生长方式的不同,主流制备方法可分为化学气相沉积(CVD)法、高温高压(HPHT)法及多晶金刚石烧结法,三者在工艺原理、产物特性和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
化学气相沉积(CVD)法

主流制备技术 CVD法是目前制备高质量金刚石热沉最常用的方法,其原理是在高温、低压环境下,通过气体前驱体(如甲烷、氢气)的分解与重组,在衬底(如硅、钼、碳化硅)表面沉积出金刚石薄膜或块状单晶/多晶金刚石。

高温高压(HPHT)法

传统单晶制备技术 HPHT法是最早实现人造金刚石工业化的方法,其原理是在高温、高压环境下,以石墨为碳源、金属为催化剂,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单晶。

- 优势:可制备大尺寸金刚石单晶,晶体完整性好,热导率高;

- 劣势:

- 产物中易残留催化剂金属杂质,需通过高温酸处理去除,工艺复杂;

- 难以制备薄型或大面积热沉(受高压腔体尺寸限制);

- 成本高于HFCVD多晶金刚石;

- 适用场景:小尺寸、高功率器件热沉,如微波射频芯片、量子点激光器。

多晶金刚石烧结法

低成本厚块体制备技术 多晶金刚石烧结法以纳米/微米级金刚石粉末为原料,在高温高压或常压高温条件下,通过颗粒间的扩散与结合形成致密的多晶金刚石块体。

- 优势:

- 原料成本低,可批量生产厚块体材料;

- 可通过调控粉末粒度优化热导率;

- 劣势:

- 需添加烧结助剂,可能引入杂质导致热导率下降;

- 产物存在晶界缺陷,热阻高于单晶金刚石;

- 适用场景:对成本敏感、需厚尺寸的热管理场景,如功率半导体模块、汽车电子热沉。

金刚石热沉的性能特点

金刚石热沉的性能优势源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,同时也存在部分技术局限性,具体可从热学性能、电学与化学性能、力学性能三方面分析:

核心优势:卓越的热学性能

这是金刚石热沉最关键的性能,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:

- 极高的热导率:纯单晶金刚石的热导率可达2000-2500 W/(m·K),是铜的5-6倍、碳化硅的4-5倍、氧化铝的60-80倍,能快速传导高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,避免局部过热;

- 低的热膨胀系数(CTE):金刚石的CTE约为1.0-1.5 × 10-6/K,与硅、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的CTE匹配性好,可减少因温度变化导致的界面应力,提升器件可靠性。

重要辅助性能:电学绝缘与化学稳定

- 电学绝缘性:纯金刚石为优异的绝缘体,体积电阻率>1014Ω·cm,可直接用于需要电隔离的器件,无需额外绝缘层,减少界面热阻;若需调控电学性能,可通过掺杂硼(制备p型半导体)或氮(制备n型半导体),但会导致热导率下降;

- 化学稳定性:金刚石在常温下不与酸、碱反应,仅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CO2,可在恶劣化学环境中长期使用,且表面不易氧化或腐蚀,延长热沉使用寿命。

力学性能:高强度与高硬度

- 金刚石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均为已知材料中最高,具有优异的抗磨损、抗冲击性能,在器件封装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或损坏;

- 但高硬度也导致金刚石加工难度大(需使用激光切割或金刚石砂轮抛光),增加了制备成本。

主要局限性

- 高成本:无论是MPCVD单晶金刚石还是HPHT单晶,制备过程能耗高、周期长,导致热沉成本远高于铜,限制了其在消费电子等低成本场景的应用;

- 界面热阻问题:金刚石与器件/散热基板的界面结合力较弱,且两者间的声子失配(热传导的主要载体是声子)会导致界面热阻较高(通常>10 m²·K/GW),需通过金属化或纳米涂层改善;

- 尺寸与厚度限制:MPCVD虽可制备大尺寸薄膜,但厚度通常<1 mm;HPHT和烧结法可制备厚块体,但尺寸受设备限制,难以满足大面积器件的需求。

金刚石热沉欢迎咨询长春博盛量子,0431-85916189